Friday, May 29, 2009

来自端午节的灵感: 自创中国风布质挂件

端午节的来源有好几种说法. 最广泛的说法是为了纪念投江的楚国诗人屈原. 但端午节起源据说远远早于屈原时代. 人们如今考证可能端午节起源于“龙”的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节日, 如今最重要的两项端午节活动: 吃粽子和龙舟竞赛, 都与龙有关. 粽子在传说中是要扔到水中喂给龙吃的. 另一个可能的起源是农历五月五日在远古时被认为是毒月恶日, 所以僻邪驱瘴也是端午节必做的事之一. 比如在门上挂艾蒿菖蒲, 小孩子戴香袋, 都被认为是可以驱逐邪恶, 躲避瘟疫. 我的手工设计的灵感即来自这些驱邪避疫的祥物.





Thursday, May 14, 2009

谈谈”化悲痛为力量”

在中国, 有很多话是只有中央电视台广播员或电影里的正面角色讲的八股空话, 和现实生活现实行动没什么关系. 比如: “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一句这样的话, 用在中央领导人去世时, 或电影里革命战士牺牲时, 每当这时, 电视播音员或牺牲战士的战友一脸沉重, 宣告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 现实生活中, 中央领导人去世了, 大家该干什么干什么, 没人把” 化悲痛为力量”当回事, 最多有那些对政治敏感的人来关心关心谁来接班之类的事. 去年四川大地震, 几万人失去了生命, 四川人民经历了一场巨大的灾难, 我可以想象当时一定有众多的播音员, 和领导人, 呼吁人民” 化悲痛为力量”. 问题是对呼吁者来讲, 这不过是例行公事, 可能连他们自己都知道自己只不过是讲在这种情况下习惯讲的话, 并不期望甚至可以说不希望真有什么结果, 而大多数普通人民更不把这句八股空话放在心里.

对我来讲, 来美国以前, ”化悲痛为力量”就是一句无意义的八股空话. 来美国生活后却渐渐意识到”化悲痛为力量”对很多美国人来讲却是实实在在落实在行动上的. 比如有不少美国人在经历了失去亲人的痛苦后, 成为推动相关法律条款增建改进的提议者鼓吹者和志愿参与者, 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改变社会, 以防止同样的悲剧再次发生. 美国FOX台有一个播报追拿美国通缉犯的节目, 该节目的主持人John Walsh二十多年前失去幼子. 当时他六岁的儿子被幼年性侵犯罪犯绑架残杀. 失去儿子的痛苦使他对犯罪分子充满了仇恨, 下决心要让所有的罪犯罪有所得, 从此积极参与到追拿罪犯, 为受罪犯侵害的受难者代言的行动中去, 美国幼少年性侵犯罪犯服刑期满后仍然要向政府注册行踪的法律条款就是在他的积极推动下成立签署的. FOX台播报追拿美国通缉犯的节目也是由John Walsh发起制作的. 这个电视节目在过去的二十二年中, 帮助抓获了一千多个在逃通缉犯, 找到了五十多个失踪孩子. John Walsh的行动就是将悲痛化为了推动社会进步的建设性力量的最好例证. 当然在美国, 把悲剧转化成推动社会进步的力量的并不仅仅限于悲剧的直接受害者, 也包括其他有正义感有责任感的公民们, 为防止悲剧重现共同所做的努力. 中国几千年来的习惯, 当悲剧发生后, 人们常常着眼于惩罚罪犯或失职者, 却很少进一步思考并付诸行动应该怎样吸取教训, 应该怎样改进制度, 以防止同样的悲剧重演. 四川大地震, 很多学校建筑倒塌, 成千的孩子丧失了幼小的生命. 人民在要求政府给出到底有多少孩子因为校园倒塌而失去生命的数字时, 要求检查是否有人失职时, 还应该进一步要求建立一个可行的制度来保证今后学校医院建筑的安全系数, 要求检查所有现存学校医院建筑的安全系数, 不合格的校舍就应该做加固甚至推倒重建. 不要把中国还很穷, 负担不起当成可接受的借口, 中国有钱在北京上海杭州造那些漂亮的大楼, 有钱造那一幢幢几年都空闲在那儿的办公楼居民楼, 就有钱重建校舍. 关键是不要把钱浪费在虚幻的GDP上, 而是合理地用来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质量.

总之, 当人们在纪念2008年四川大地震这一场大灾难, 在为失去的生命哀悼流泪时, 还应该进一步思考, 我们应该从这场灾难中学到什么, 吸取什么教训, 改变什么以使同样的灾难不再重复. 当我们在悼念那些丧失的幼小生命时, 也应该记住仅仅惩罚失职者并不能保证下一场大地震不会再失去成千上万的生命. 如果因为这场大灾难, 从此改变了中国人的思维, 中国人从此变得看重房子的防震安全, 看重健全制度来保证房子的安全质量, 政府和人民自己从此注意培训普通人民对灾难的自备自救, 政府从此注意训练提高各地警察消防队应付突发事件的能力, 加强各地政府救灾救急装备, 而不是每次都要等中央派遣没有救灾训练的军队, 浪费最宝贵的救灾时间, 等等等等, 如果这场大灾难能换来中国社会的进步, 那四川人民, 尤其是那些失去孩子的父母们的痛苦也许就不是白受了, 而促成社会进步是我们能献给失去的生命的最好纪念.

Sunday, May 10, 2009

学会怎样做建设性的批评

从文化传统上讲, 中国人是不喜欢批评的. 一般中国人把批评等同于攻击侮辱甚至谩骂. 问题是不少中国人确实是用攻击或谩骂的方式来批评, 很少思考怎样批评以达到建设性的结果. 而西方社会由于长期的民主自由传统, 大多数人对批评有着比较健康成熟的态度和方式, 思考了如何批评, 努力使批评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建设性力量, 而不是伤害社会的毁坏性力量. 最近我从一位读者的评论中读到下面几句关于如何批评的总结:

1. Attack ideas. Don’t attack people.
2. Be charming, if you can. Keep in mind that style is no less important than substance.
3. Do not question someone’s motives. Question their judgment.

我在这儿翻译加我的理解用中文说这三点就是:

第一: 批评别人的观点, 而不要做人身攻击;
第二: 尽量保持友好的态度. 怎样来表达你的观点与你实际的观点是同样的重要.
第三: 不要轻易地对别人的动机下结论. 批评应该是针对判断上的对与错或结论的对与错, 而不应该动不动就指责别人有不良动机.

我觉得这几点很值得引起人们的注意, 可以说指出了很多中国人在批评时常犯的错误.

首先我们在批评的时候要有正确的出发点, 批评的目的什么? 批评是为了错的东西得到纠正, 使不公正现象得以减少消除, 使社会变得更好. 民主自由不等于无秩序, 不等于人们想说什么就说什么, 想怎么说就怎么说, 而是相信人民为自身的利益会自愿建设一个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合理秩序, 而不是由政府来强加一个为少数人服务的秩序. 美国人有一句话: With rights come responsibilities, 就是说权利和责任是并存的, 当权利交到人民的手中时, 这也就意味着责任也落在了人民的肩上. 大多数人民的选择, 大多数人民的言行, 成了决定是建设一个好的社会还是一个坏的社会的重大因素. 所以人们在要求有言论自由, 有批评监督政府的自由时, 也应该同时思考自己如何做一个有责任感的公民, 比如该如何批评, 使自己的批评成为建设性的批评, 而不是毁坏性的批评.

一个人的人品, 能力, 与观点的对错, 并不是完全等同的. 一个人可以是一个人品很好的人, 却持有一些在你看来不对的观点, 你可以针对他的观点表达你的不同或反对意见, 但如果你因此进而说他是可耻的人, 他不仅不会接受你的观点, 而且可能反而更加坚持自己的观点, 无论如何也不愿接受你的观点了. 那些本来支持你的观点的旁观者也会因为你走得太远而不支持你. 这种方式的批评把批评变成了对抗, 得不到任何建设性的结果. 反过来讲, 如果你因为一个人是好人或能人, 就无条件接受他所有的观点, 那也是危险的盲从. 当年中国人就因为崇拜毛泽东, 便无条件遵从他的所有观点, 是中国人应该要记住的教训. 同意不同意一个观点要看观点的对错, 而不要因人而异, 而不同意对方的观点, 也不意味着就要把对方贬得一钱不值, 或把对方树为敌人坏人. 比如西方社会中选举时一方战胜另一方, 并不是好人战胜坏人, 而是这一种如何建设社会的观点战胜了另一种如何建设社会的观点.

还有不少人对中国现状批评时常常是上来粗话脏话骂一通就算了事, 可以说对纠正错误无计与事. 当这种谩骂式的批评在社会上泛滥时常常只会在不善思考盲从的人群中煽起愤怒, 从而引向暴力. 而由谩骂暴力产生的革命即使实现了, 也不会因此产生出一个更好的社会. 任何暴力都会给普通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 先不说人民愿不愿意付这个代价, 问题是很可能付了代价还没有得到一个更好的社会. 很多对中国现状不满的人都是有思想能力的人, 花点时间, 学会如何理性地分析为什么这个现状是错的, 什么才是对的. 不能改变政府, 就先改变周围人的思想, 把自己对坏现象的愤怒化为建设性的力量.

真实的人都是不完美的人. 一个人有好的动机, 不等于就一定懂得如何用正确的方式来达到好的结果. 可是如果只因为一个人没有用你认为正确的方式来做事, 就武断地断定他(她)的动机一定也不良, 是一种幼稚片面伤害人的言行. 认为方式不正确, 就指出不正确的地方, 但升级到攻击对方的动机, 就是把批评转化成攻击对抗, 变成了毁坏性的批评.

思考批评的方式不等于妥协中庸, 你不必放弃自己的观点, 而是注意表达自己观点的方式. 而懂得怎样批评怎样表达不同意见不仅在民主自由这个大目标上有用, 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也常常有用. 比如在公司里, 我注意到有些中国人要么不敢说不, 一说不又上升到与同事或老板的对抗, 影响了公司的工作环境, 也影响了他(她)自己在事业上的成功发展, 而且他(她)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还有可能得不到纠正. 学会成熟地表达不同意见, 学会区分人品, 行为, 和观点之间的不等同, 对自己对社会都有无尽的好处.

总之, 人们不应该因为观点不同就互相不尊重, 一个人不完美不等于就不值得尊重. 当人们本着尊重人的态度去批评, 把攻击侮辱或谩骂从批评中去掉, 批评就会更有效, 更有可能产生正面的影响, 中国人就能走出要么不能或不敢表达不同意见, 一表达不同意见就升级成攻击对抗的死胡同, 就能创造一个既能表达不同意见, 又文明待人相互尊重的好环境.

Wednesday, May 6, 2009

从中国人的仇日情结想开去

日本侵略中国, 南京大屠杀在不少中国人心目中是一个难解的伤痛仇恨. 虽然是七八十年前的事, 但对很多中国人来讲好象就发生在昨天, 伤痛似乎仍然很新鲜. 每过一段时间就会有一个事件或一部电影激起新的一轮仇日高潮. 二次大战期间日本侵略了中国, 对中国人民施下了暴行, 是该惩罚的战犯, 这是不争的事实. 问题是中国人对七八十年前日本人犯下的暴行记忆犹新, 恨之入骨, 而对四十多年前文化大革命其间中国人对中国人自己犯下的暴行却好象已经忘得一干二净了. 中国人痛恨日本人对侵略中国屠杀中国人没有足够的忏悔反思, 可是中国人里又有多少人对自己在文化大革命中的行为有忏悔反思? 文化大革命一过去, 大家把所有罪恶推给了”四人帮”, 拍拍衣服, 整整行装, 就象自己什么也没做错一样, 又欢天喜地的向前走了. 到现在, 文化大革命几乎早已被人遗忘. 连文化大革命的真正罪魁祸首毛泽东不还是舒舒服服的躺在天安门广场下, 花人民的巨资保存着他皇帝的尸体? 多少中国人不还是排着队捧着花去瞻仰他的遗体? 多少中国人不还是把将中国和中国人民当儿戏耍的毛泽东视为自己的护身符? 有多少人反思过为什么一个人大手一挥, 几亿人就热情澎湃地投入到摧毁自己的河山, 摧毁自己的同胞的行动中去?

在中国, 很多人认为“爱国”就意味着一致对外, 骂日本, 骂美国, 骂法国, 说中国好好好, 就是好, 好象”中国”是一个与周围现实无关的悬在空中的崇拜物. ”中国”是什么? ”中国”就是你周围的土地, 就是你周围的人, 爱中国就是爱护你周围的土地, 爱护你周围的人. 当人们将垃圾扔出车窗, 当人们随意践踏采折路边的树木, 这些人就是不爱国. 当人们对自己的同胞冷漠无情, 对自己的同胞受到的不平等待遇视而不见, 没有同情心, 甚至因为自己比另一些中国人有特有的权利而看不起另一些中国人, 这些人就是不爱国. 在很多中国人的眼里, 外国人欺负残暴中国人, 外国人占领中国的土地, 那是世世代代要记住的血恨, 但是中国人欺负残暴中国人, 中国人糟蹋自己的土地, 似乎就没有关系.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 一种人总是抱怨别人, 看别人这不对那不对, 从来不想想自己该如何努力; 另一种人着意的是自己的努力奋斗. 前一种人的一生一定是失败的一生, 而后一种人才会有成功的机会. 国家也一样, 中国对日本, 二次大战后的发展, 中国输了, 日本赢了, 因为中国的教育宣传培养出太多前一种人, 而日本人却聪明地选择了做后一种人. 日本人爱日本的河山如同爱自家的财产, 日本人互相尊重, 创造了一个和谐怡人的社会环境. 骂别人骂不出一个好国家, 骂不出自己的尊严, 只有把眼光收回来, 审视自己, 想想看自己该如何努力, 自己该如何做人, 从至少不破坏自己周围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做起, 中国才能渐渐变成一个好国家, 中国人才能过上真正的好日子. 如果中国人因为历史的原因执意要把今天的日本人看成敌人, 那么战胜敌人的最好方法是活得比他们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