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day, May 17, 2010

西藏神山圣湖阿里行(三)

第三天早上出门,次仁说今天要经过藏野驴出没的地段,有可能看见藏野驴。果然,出帕羊不远,次仁指着远处山脚让我们看。山脚下金黄色的草场上分布着一些褐色的点点,次仁说那些就是藏野驴。可惜实在太远,我们谁都没带望远镜,除了看见许多移动的褐色点子,根本看不清藏野驴到底是什么样。还好,再开了没多远,又遇到一群藏野驴,在草场上悠闲地觅食徜徉,这次离公路近很多,总算让我们大致看清了他们的模样。藏野驴身体形状在我看来与马很类似,背部,头部的上半面和腿的上半部呈褐色,肚子底下,脖子的下半面和小腿是白色,长长的尾巴,尾巴上的长毛和脖子上的鬃毛随风飘动,很是英俊。

我们的车接着一路奔跑,穿过宽阔的马泉河大桥,翻过5216米的马木攸拉山口,又驶过美丽的公珠错,接近中午时分时,路边的旷野渐渐变得宽阔平坦。次仁离开公路,在旷野上自由行驶,载着我们向着远处的纳木那尼峰直奔。积雪复盖的纳木那尼峰山脚下渐渐浮现出一片尉蓝的湖水,这就是圣湖玛旁雍错。

玛旁雍错海拔4587米,面积412平方公里,水深最深处达77米,被称为世界上最高的淡水湖。尽管已是五月,湖边仍然积着冰块,湖水浩瀚,在周围白色雪山的衬托下,颜色蓝得耀眼,美得让人失语。玛旁雍错与冈仁波次一起同被印度教,佛教,本教,耆那教,以及南印度Ayyavazhi教五个宗教尊奉,每年有众多的印度教徒前来朝圣。由于想来朝圣的印度教徒人数远远多于中国政府允许的人数,这些印度教徒们是通过抽签中奖的方式获得签证的。对印度教徒来讲,玛旁雍错有着异常重要的地位,她被认为是天鹅王居住的地方,据说印度圣人甘地的部分骨灰就撒在了玛旁雍错。印度教徒朝拜完神山冈仁波次后必来玛旁雍错浸沐,以完成涤除罪孽的最后一道仪式。

玛旁雍错在藏语中的意思是“永恒不败的碧玉湖”,唐朝高僧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将其称为“西天瑶池”。藏佛教认为这里的湖水是胜乐大尊赐给人类的甘露,是圣水,有洗清人心灵中的孽障和肌肤上的污秽而使人纯洁的功效。绕圣湖一周的转湖朝圣道路总长九十公里,沿着转湖道,据说建有八个寺庙,分布在湖的四面八方。位于湖西面的是规模很小但颇有名气的吉乌寺,建在湖西面一个陡峭的小山上,小到只有几间藏式佛舍,我们上去时没有看到有人守留在那里。登上吉乌寺屋顶,可以俯瞰玛旁雍错,湖光美景尽收眼底。

玛旁雍错的西面有一个相邻仅三公里的咸水湖:鬼湖拉昂错。尽管被称为鬼湖,拉昂错是同样的美丽,蔚蓝浩瀚的湖水以纳木那尼雪山为背景,在风中荡起波澜。因为是鬼湖,湖边没有寺庙,没有旅店,也没有朝圣者和游客,景色反而更加原始自然。相邻如此近的两个湖,一个被尊为圣湖,另一个却被贬为鬼湖,原因据说是因为玛旁雍错是淡水湖,人畜可以饮用,而拉昂错是咸水湖,不能为人服务。另一个有趣的不同是,玛旁雍错湖面宁静,水波不兴,而拉昂错却常常波涛汹涌,湖水中仿佛隐藏着兴风作浪的鬼怪。

玛旁雍错和拉昂错南靠纳木那尼峰,往北望,便是神山冈仁波次。冈仁波次峰是冈底斯山脉的主峰,海拔高度6638米,与属于喜马拉雅山脉的海拔7694米的纳木那尼峰遥遥相望。比纳木那尼峰矮了整整一千米的冈仁波次却被尊奉在如此高的地位,大概是由于它高贵的金字塔型状。藏语冈仁波次的意思是雪山之王,它一年四季被白雪覆盖,在周围黑色的群山衬托下,象一头高昂着头的雪狮俯瞰群山,非常有气度,不愧于雪山之王之尊称。

这一晚我们住宿在吉乌寺山脚下的一家湖畔藏人旅社,旅社的中年男主人头发蓬乱,表情生硬,说不出为什么,让人觉得与拉萨附近的藏人不同。他开旅馆价时列了两个价格,说外国人要付高些价格(也就多10元人民币),惹得老白颇为不快,在一旁嘀咕说:“歧视外国人”。房间还算干净整齐,一面墙上贴有一张头上光芒四射的印度人头象,大概是印度朝圣客留下的印度圣人像。旅馆没水没电,用水要自己到玛旁雍错湖去打。我们在房间内四下搜寻,没有找到任何可以打水的用具,我便前去值班房交涉,看是否能借个打水的用具。值班房间里坐着两位包着头巾的藏族年轻女士,不会说汉语,也没有笑容,我注意到房间的一角堆着不少脸盆水桶,便对两位女士指指那些脸盆水桶,意思是我可不可以借用,其中一位女士摇摇头,我走过去一个个地指着用具,问这个行不行,那个行不行,女士一直摇着头,直到我手指向一个带柄的铜质水桶,她才终于点了点头,同意让我借用。

那天晚上,老白不知从哪打听到说第二天有一辆从普兰镇开来的邮政车路过吉乌村去狮泉河镇,第二天一大早便与我们告别,搭邮政车去狮泉河,继续他的旅程,我们则北上,直奔冈仁波次山脚下的塔钦镇。

图片说明:上左:藏野驴;上右:纳木那尼峰;中左:玛旁雍错湖;中右:背靠纳木那尼峰的拉昂错湖;下左:远眺冈仁波次山;下右:山坡上的吉乌寺;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